宝鸡市麟游县的血条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当地有名的地方风味小吃。据传在唐朝初年已是民间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宴待亲朋、馈赠亲友的一种独特食品,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血面条制作技艺 麟游血条面的制作严格按照传统制作工艺的九道工序进行,即取血、选面、和面、擀面、上油、切面、蒸熟、制菜、调汤,确保了制作工艺的完整性及操作的准确性。精取鲜血,除传统的取血做法外,还用谷草叶将猪血或羊血内混杂的毛等杂质除净,放干细调料适量,兑凉开水少许;精选麦面,一般是选阳坡(太阳能照到的山地)产的老红麦面为最优,做出的血条面劲柔,耐嚼、耐泡;和面,用兑好的血浆和面,先拌后搓,反复揉压;擀面,和好面后放一段时间,用擀面杖反复将血面团推擀,薄至一毫米方可;上油,在面上反复擦遍热大油(菜油也可),以互不相粘为宜;切面,待面晾凉后折叠,切成细条状;蒸熟,不是传统的水煮而是把面用蒸笼蒸熟;制菜,当地习惯把制菜叫做搭头,包括底菜、飘菜和臊子;调汤,在锅内放适量菜油,烧熟后,倒入切好的生姜末,葱或蒜苗,再加食盐、味精、调料,炝炒一二分钟,再加入适量肉汤,放入底菜,调汤时,要少醋多盐,汤要始终保持近乎沸腾的状态。 麟游血条面的特点是薄、劲、香、煎、稀、汪。“薄”是指血条面面擀得很薄,非常柔软,老少皆宜;“劲”是指血条面柔中带劲,柔而不烂,耐煮耐泡;“煎”是指汤很煎和,汤温较高;“稀”是指面少汤多,汤味飘香,味道鲜美;“汪”是指汤的搭头很多,色彩搭配鲜艳,食欲感强,油多味香。它食用方便,利于贮存,味浓而不腥,色红而不辣,油厚而不腻,是我国民间饮食文化的优秀遗产。麟游血条面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人——李红娥 李红娥,女,汉族,1968年生,麟游县九成宫镇贾家河村人,现住招贤镇梨家沟村。 李红娥自小受母亲影响,特别喜欢做血条面。上世纪80年代,跟随母亲学习,初步掌握了血条面的制作技艺;1991年出嫁后在婆婆的传授和指导下,熟练的掌握了取血、选面、和面、擀面、上油、切面、蒸熟、制菜、调汤等血条面制作工艺。迄今,从事麟游血条面制作近三十年。婆婆在村子里是个做血条面的“把式”(意为手艺高超),二十年里受婆婆的言传身教,凡村里婚、丧、嫁、娶、招待亲朋诸类事,她就跟婆婆去给人家做血条面。天长日久,做血条面的手艺在村里村外便有了名气,镇上的饭馆、机关单位、几十里外的村子也常常请她去做血条面。同时,她还为村里几名爱好血条面制作的年轻妇女,传授血条面制作技艺,并计划在家中开办农家乐血条面馆,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而传统的麟游民间优秀饮食文化。 李红娥现为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上麟游 市文化艺术中心)
宝鸡
面积18117平方公里
辖4区8县
渭滨区
金台区
陈仓区
凤翔区
陇县
千阳县
麟游县
岐山县
扶风县
眉县
太白县
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