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学习平台>正文

北首岭先民的文化生活

发布日期:2022-12-19 16:17:28 阅读量:2327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从历史上说,以有意识的实用观点来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以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普列汉诺夫的这一观点,不仅对原始社会艺术的产生适用,也说明了意识产生于物质生产之中。北首岭先民时代,由于人类生活较为稳定(农业及定居),他们对文化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追求。这里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分文字的萌芽、绘画、陶塑三方面介绍北首岭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image.png

制陶铜像。

文字的萌芽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文化艺术的曙光也逐渐升起在人类社会的地平线上。人们之间的交往、较大部落的出现、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等,使人们开始了创造文字的活动。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生产的发展,人们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单凭记忆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要,这时人们便用符号来帮助记忆。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发现了8个刻划符号,其中一件器物上就有4个。在这件尖底器口沿下,4个刻划符号错落有致,排列其下。郭沫若先生在看了西安半坡的刻划符号后题词:“殷墟文字已合乎六书规律,则文字之起源必尚可逆溯三二千年。仰韶、龙山已进入有文字的时期。今来半坡观先民遗址,其建筑结构、器制花纹、生活礼制均已脱出原始畛[zhěn]域。陶器破片上见有刻纹,其为文字殆无可疑。将来发掘更多时必能进一步解决此问题。”郭沫若先生的这段精辟题词更使我们看到了北首岭刻划符号应具有文化内涵。

image.png

尖底陶器。(图片由宝鸡北首岭博物馆提供)

当然,这些陶器上的符号是否具有文字的意义,目前学术界看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它与中国原始文字有关,有人认为它是氏族制陶作坊或家族制陶的一种特殊标志,也有人认为是陶工本人的姓氏标志或代表氏族的徽号。

绘画

绘画在原始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却不为阶级社会初期的人们所注意,在最早的典籍中几乎没有任何记载。乃至随着考古资料的大量出土,人们才注意到在这些古代器物上还“记录”着原始人的绘画艺术,而此后人们又发现了画在地面和崖石上的画。

截至目前,人们发现的古代绘画及绘画工具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期。根据现在的资料,我们所知绘画有三种。第一种是在陶器上绘画,第二种是在河畔的崖壁上绘画,第三种便是在地面上作画。这三种图画,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装饰性图案类,一类为写实性图案,彩陶上的图案前一类较多。但不论是装饰性图案还是写实性图案,均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这正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

image.png

鸟衔鱼纹壶。(图片由宝鸡北首岭博物馆提供)

从北首岭遗址出土的彩陶中,常见的纹样有人面鱼纹、鱼纹、鸟纹以及图案化的几何纹样和一些精彩的写真画面。M52的鸟衔鱼纹壶上,作者用简洁的线条勾画了一只体型不大的水鸟,叼住了一条鳞鳍齐备的大鱼尾巴,大鱼负痛回首挣扎,水鸟紧衔不放,绘画生动形象,充满了生活斗争气氛。

北首岭墓葬和居址共出土研磨盘5件,研磨石7件。此外,在北首岭遗址还发现了几种不同颜色的颜料,而且数量颇多,也为原始绘画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陶塑

由于制陶工艺的进步,作为造型艺术的陶塑,在北首岭时代也发生和发展起来。

image.png

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陶塑半身人像。(图片由宝鸡北首岭博物馆提供)

北首岭遗址出土的两件彩陶陶塑作品,一件是陶塑人半身像,另一件是陶塑人头像。陶塑人半身像,细泥红陶,头及左臂已短缺,仅存上身,横剖面略呈长方形,两臂用泥条贴附于前身,双手置于腹部,手指用刻道表示,手法非常原始。陶塑人头像,细泥红陶,已残,经复原后可看出为男性,面部较宽,宽于头长,脸部丰硕,鼻梁挺直,下颌微圆,顶部平,头发用绳纹表示,眉毛和胡须以黑彩表示,眼睛及口部为长条形,与背面穿透,双耳扁平,穿有小孔。这两件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六千年前的北首岭人,实在弥足珍贵。

image.png

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像。(图片由宝鸡北首岭博物馆提供)

北首岭遗址距今数千年,经历了仰韶文化的繁荣时期,北首岭先民对山川河泽、花草树木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对自然的改造……形成了渊源深厚的北首岭文化现象。

(来源:“学习强国”宝鸡学习平台)

编辑:邱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