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生活>正文

宝鸡市中医医院:出伏之后迎“处暑”,“多事之秋”养生有讲究!

发布日期:2023-08-23 17:11:48 阅读量:2525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移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一首诗带着我们进入处暑节气。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太阳黄经达150°;于今年公历8月23日交节。“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

image.png

     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暑意渐消,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处暑,意即“出暑”,高温将逐渐退场。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了,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三侯”:一候,鹰乃祭鸟。老鹰从这天开始感知到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传说,它们会将猎来的鸟摆在一起祭天。富有传奇色彩的祭天行动,也许是人们感恩天地思想的体现。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在这期间,田野里充满了凋零的迹象,路边的树木花草,开始枯萎变黄,花瓣也都渐渐凋零。三侯,禾乃登。晚稻正拔节孕穗,各种作物瓜果日日浆满,处暑时节也是农家加紧灌溉施肥、准备收割采摘之时。

image.png

      处暑节气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云南西双版纳有泼水狂欢的习俗。

处暑养生要旨

     因处暑正处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变,所谓“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故处暑养生重点在于养阴护阳,以适应阴阳变化。

     处暑时节不宜急于增加衣服,不利于收敛阳气。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季肃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image.png

一、除湿热、养脾胃

     处暑多暑多湿,人往往感到头重脑疼,则容易抑郁、焦虑、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尤其是湿热体质者,容易便秘,大便显得黄而臭。

二、早卧早起缓秋乏

      因阳气的潜藏,人体常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的“秋乏”。所以要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将夏季“夜卧早起”的习惯改为秋季的“早卧早起”,最好在晚上9点到11点入睡。

三、滋阴润燥养肺气

      肺所“主”的是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秋季肺气受邪,到了冬季就易出现飧泄(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了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而言,处暑要多注意保养,以防呼吸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发作。

image.png

四、燥热时节预防“秋燥”

     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则可见咽干、口干、鼻子干。另外,处暑前后,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暑湿较重,脾被湿困住,也容易感到疲乏。秋季燥邪当令,秋分以后为凉燥,秋分以前因有暑热余气,故多见温燥。病症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此外,处暑期间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 

     初秋时节饮食应突出“清润”,即养阴清燥,润肺生津。同时要重视精神调养,要尽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养物,以适应秋季收敛之性。

五、处暑亦可通过节气灸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处暑时节气温下降逐渐明显。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消退,灸疗时以调理肺经,从脾胃二经入手,避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专家名片

image.png

     赵丽,治未病科主治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运六气专委会理事。陕西省保健学会中医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宝鸡市中医学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2011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一直从事中医治未病工作;跟从全国龙砂医学流派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习五运六气经典理论,为第十五批龙砂医学流派后备传承人。2021年于广东省中医院进修学习。

     参与省级科研1项,参与提出的国家级《腰椎早衰状态人群治未病调理方案》,已成为国家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第二批特定健康状态人群调理方案,荣获宝鸡市第16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发表论文6篇。多次获得"优秀带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精通中医传统理论,擅长针药结合,熟练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颈肩腰腿疼者、失眠者、带状疱疹、面瘫、跟痛症、情志疾患等患者人群及亚健康状态人群,为其提供体质辨识及相应的个性化调养方案,以中医传统特色外治法为干预手段,疗效甚佳。

门诊时间:周一、三、四、五全天,周二、六上午

门诊地点:西关院区国医馆404

24小时在线就诊咨询电话:

联系电话:17789272251

(来源:宝鸡市中医医院)

编辑:邱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