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生活>正文

宝鸡大剧院|舞剧天花板 “电波” 宝鸡站,余票告急!

发布日期:2023-04-16 12:50:47 阅读量:2155


1.jpg


演出时间:

2023年4月21日(周五)19:30

2023年4月22日(周六)14:00/19:30(2场)

2023年4月23日(周日)19:30

票价:

180-280-480-680-880元

演出时长约135分钟

含中场休息15分钟

即将绽放宝鸡大剧院


余票告急,手慢无



图片


在宝鸡

你有一次与天花板舞剧“电波”亲密接触的机会!


被观众誉为舞剧天花板的《永不消逝的电波》,2023年全国巡演宝鸡站即将开启。


图片


对于舞剧“电波”,最初的印象可能停留在民国风故事+旗袍舞蹈+红伟正主题,观众可能对这样的混搭的艺术作品所劝退。NO!如果你还停留在这样的印象中,那么很遗憾!终究是你错付“电波”了!


没关系,在舞剧“电波”宝鸡站开演前,你仍然还有机会!


图片



美到不敢闭眼!

少看一秒都叫遗憾!

“看过的也还想再去看”

“没有人会不被《电波》本身感染”

“电波真的太好哭了,诚邀大家一起去剧院观赏”

image.png

image.png

关于舞剧电波的安利和好评在全网比比皆是,无论是演出现场带来的视觉体验,还是舞蹈表演所带来的视觉享受都让观众流连忘返!


图片


无论你是第一次观看,还是二刷,甚至三刷······《电波》永远值得你的热泪盈眶!

我相信,只要你来剧场看“电波”,你会爱上它!


舞剧“电波”改编自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电波”在短短120分钟内完美地调度了一支波澜壮阔的凯歌。

图片


作为一部优秀的主旋律作品,电波的受众年龄层次跨度竟然惊人地大,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子,无不为本剧而流泪。


老前辈们都经历过这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肯定会与精彩的演出共情;舞剧“电波”的成功它突破了时代的隔阂,并成功“破圈”,在市场突围。


以独特的“文化符号”

     传递“审美”和“质感”


大多数观众了解舞剧“电波”是在2020年央视春晚中那段经典的旗袍舞


图片


身材颀长的女舞者,身着藏青色、素色、印花、赭色的旗袍,梳着复古风韵十足的清汤挂面头,手持团扇,逆着光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这一刻成为了当年春晚最亮眼的那一刻!


图片


而在舞剧电波中,大量的女性角色,用舞蹈展现角色的魅力。


其中女特务柳妮娜一身戎装,一支香烟,一把手枪,英气、飒爽,舞蹈动作铿锵有力,适时地拯救了差点被变化的现代审美。


图片


精致的舞台美术,也是舞剧电波的亮点之一。区别于传统的舞剧以往固定升降的舞台布景,“电波”中26块可以移动的景片推移拉动,切割了时间和空间,营造出了一种独属于舞剧的电影“蒙太奇”效果。


图片


灯光和投影等多媒体舞美效果呈现也一定程度上讲了故事。


投影在半透明幕布上的雨和闪电,无尽的黑暗中走向了光明,影影绰绰的灯光演绎的是一种不接近于真实的疏离感,是雪崩之前的苍白,暴风雨前的平静。


图片


剧中的道具和舞台布景每一个精致的细节,展现了上海歌舞团的独具的匠心。一个又一个老物件与每个细节,合力组成了一种充满“电影质感的高级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讲述”故事的另一位“主角”


舞蹈家用无声的语言精彩“讲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青年作曲家杨帆为之倾心打造的磅礴大气走心入情的音乐则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成为了“潜伏”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讲述”故事的另一位“主角”。


图片


作曲家杨帆用经典旋律的“一曲多用”,阐释舞剧的思想主题;用影视化的经典旋律素材营造出了“以动制疑”的谍战环境;以静态音乐和动态音乐的结合烘托了戏剧矛盾冲突,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音乐情感的起伏而感动。


图片



主创团队 强强联合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今天的80后关注上世纪的同龄人,通过创作演出感染当下的青年人”的作品。


图片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具备以总编导韩真周莉亚,作曲杨帆,服装设计阳东霖为代表的主创团队,以及由青年舞蹈家王佳俊朱洁静侯腾飞王景领衔的上海歌舞团演职员队伍。


他们一次次查阅革命先辈们珍贵的历史资料、一次次赴上海红色教育场馆采风,革命先辈们的崇高信仰坚定信念无畏牺牲,深深感染了他们。


图片


从排练厅到舞台,每一个动作、每一场情绪、每一次走位、每一幕布景……他们反复构思,精雕细琢,执着付出。


最终舞台呈现所传递出来的信仰、信念以及奉献、牺牲精神,深深感动和感染着70年后的今天享受幸福生活的每一个人。


图片

历史演出照片 以实际现场为准


长河无声奔去  唯爱与信念永存 


图片


历史演出照片 以实际现场为准

(来源:西演LIVE)

编辑: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