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无处不在,188金宝搏手机app 给你最好的!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文化>正文

人民网关注宝鸡:代代传承!社火中的年味记忆

发布日期:2024-02-23 19:37:37 阅读量:2236

“爱,确实爱,以前每年耍社火,还有逢年过节的时候都要敲鼓,你不爱这,师父都不给教。”魏双林,来自陕西渭南富平县,年过六旬,表演富平老鼓已经四十余年,这次带着鼓队来到宝鸡陇县参加全省的民间社火展演活动。

结束彩排,魏双林略佝偻着背在鼓队中忙前忙后,不断叮嘱着注意事项。作为整个鼓队的主心骨,他的妻女都是队伍中的一员,富平老鼓的鼓槌,已经交在了年轻人手中。

魏双林带领的鼓队。人民网记者 白鸽摄

提起师父,魏双林情绪突然激动起来,眼含热泪,“我师父6岁就学鼓,爱了一辈子,最信得过的就是我。”因为师父去世前的一句“我认准了你,我把我所有的都传给你,你不敢把这失传了。”如今,魏双林收了近2000名徒弟,不收学费,只为传承。

十二岁的魏双林,把路边的石头立起来当鼓练,手上都是裂开的一道道口子,钻心疼。四十年后的今天,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带领的鼓队不用再为道具发愁,也算没有辜负师父的期望。

“跟师父一样,我一生就爱鼓。”魏双林语气坚定,“师父希望我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发展、研究、创作,我也会问徒弟们,能不能把大鼓继续传承下去?”

答案不言而喻。

“咱也爱这,一直以来就是爱。”惠雪跟随魏双林学习打鼓已经十六七年,属于半路学艺。说到打鼓时的感受,她脱口而出:激情、昂扬、高兴。惠雪笑得眉眼都舒展开来,“我现在都六十了,只要能继续表演,我就要一直演下去。”

正式上台时,她们手中的一对鼓槌舞得虎虎生风,挥臂敲击之间,鼓声响彻云霄,那是源于热爱的呐喊。

富平老鼓表演现场。人民网记者 白鸽摄

漫天飞雪忽如而至,露天广场上社火队伍热情依旧。

“刀王,来一段儿!”地台社火队伍中,一名“关公”扮演者挥舞着手中的大刀,在围观者的掌声中将“关公”的威武霸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被称作“刀王”的王朱仓今年53岁,来自陇县天成镇王马咀村,扮演“关公”38年。

“扮‘关公’一定要会武功,我学的是气功。”王朱仓师承父辈,祖辈上以前在山西开镖局,“父亲要求严,小时候练功要头顶12片瓦,不能打碎。”

“刀王”王朱仓。人民网记者 白鸽摄

不耍刀时,王朱仓的气势不再那么凌厉,而是有些不善言辞。“我从来没问过父亲和谁学的武功,现在我的儿子和外孙也扮起了‘关公’,挺好。”

四代相传,非遗传承的火苗生生不息,既留住了乡愁,也绵延了希望。

余志龙是王朱仓的师弟,师兄弟二人一起从9岁开始练功,12岁出师上台表演,之后他多年在外工作,今年回来又扮起了“关公”。“这么多年,我一直记得一句话,非遗文化一定要传承下去,传给下一代,让他们发扬得更好。”余志龙补充道。

展演过后,一支支队伍沿着街道开始巡游,围观人群里三层外三层挤满街边,风雪也无法阻挡他们对社火的热爱。

巡演现场的围观群众。人民网记者 白鸽摄

“我见过很多外地的民俗活动,还是觉得陇县的社火最热闹。”罗先生常年在外,今年从乌鲁木齐回到陇县,带着妻小一起看家乡的社火。“早期的社火偏戏曲类的多一些,我之前带儿子去看秦腔,他两只手扒在台边看得特别认真,很感兴趣。”

5岁的儿子被高高举起,听着父亲的讲解好奇地看着巡游队伍。而这,或许就是传承的意义。(人民网)

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