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2022年7月,在“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2022全国面塑艺术创作展中,岐山县民间艺术家徐引娣创作的面塑作品《花好月圆》《花开富贵》入选并参展。
面塑、面花在岐山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依然作为节礼和祭品流传在岐山各地,2010年岐山油炸面花被列入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引娣面塑作品《花好月圆》《花开富贵》以牡丹花为主题,作品色彩浓烈,构图和谐生动,寓意人民欢乐祥和的幸福生活。
徐引娣,岐山县故郡镇杜家村冯北组人,岐山民间剪纸艺人,岐山县政协委员,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岐山面花流行广泛,分布全县。作为一种面食艺术品,以县域周围的村镇最为讲究。起初农家以自做自送以为节礼和祭品,近年各集镇均有巧女能妇制作面花入市销售者。
岐人奉祀姜嫄,因为姜嫄生育了后稷,才有了周部族的繁衍兴盛。面花则是远古生育崇拜与周礼相彰而发展的产物,它作为馈赠食品,在每年“二月二”那一天,是人们为初嫁的女儿“送豆豆、送花花”的点缀食品。岐地风俗,所送豆豆,不论黄豆、玉米豆,必须爆裂开花,取意“金豆开花”、“开花结子”。精致的面花依次摆放于赠品上,女儿婆家则转赠以示人,为新媳妇博得好名声,此则《诗经》所云:“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风俗又有一说:女儿出嫁后,吃娘家送的“豆豆、面花”,能避邪祈福,生儿育女不得“天花”。
岐山自古以来,家家妇女都能做面花,虽然粗细巧拙有异,但形式大体一致。从而,母女相授,代代相传。
岐山面花是一种造型艺术中面制食品,它分为两大类:一是笼蒸面花,二是油炸面花。用途基本分为四项:其一为喜庆礼品,其二为丧葬祭品,其三为祀神供品,其四为节日馈赠品。
笼蒸面花,属于馍类,形制美观大方而且实用,又称“花馍”。只有油炸面花,最具岐山面花的特色,其造型以平面为主。
岐山面花,流传于当地,历千百年,由于它是一种民俗活动而全面流行,所以其传承谱系是在大传承中的户族传承。民俗艺术品的发展,往往循着无宗无派,也无固定标准的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取向而日臻完美,岐山面花也是这样以意取形,祖辈相传,妇孺皆能,时出巧手。
1998年,陕西省文化厅在西安举办了“全省新桃花源杯面花大赛”,岐山县凤鸣镇太子村史全梅荣获二等奖,李改秀荣获三等奖;在“宝鸡市民间艺术展演活动”中,岐山县凤鸣镇马家团庄张莲引荣获面花(花鸟动物类)二等奖;在山西太原举办的“全国面塑大赛”中京当镇张家村呼刘组霍秀珍、凤鸣镇太子村史全梅荣获银奖。
岐山面花的制作,在和面发酵之后,运用刀、杖、剪、铲、锥、签、管等七、八种工具,连续使用擀、剪、粘、镶、扎、划等六、七种塑制手法,在面制品上体现了类似青铜纹饰,木、石圆雕和透雕的艺术效果。真正的制作工艺,在于民众老小之间言传身教,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难于形成文字性的操作规范。
岐山面花的流传,极为突出的体现了周礼周风的遗存。它出现在当地庙会、寿庆、丧礼以及各个重要场合,尤其是作为“二月二”的节令馈赠,体现了周土民生对于“载生载育”《诗经•生民》的希冀。
而且,面花的馈赠即衍化而成为风俗,便有了软约束的效应。农耕生活虽然忙碌,但绝不会因此省略制作面花的约定俗成,于是便有了广泛性和持续性。风俗又往往隐含着比赛,因此又悄然的提升了面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岐山面花,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它是华夏民族礼仪文化早期形式的遗存。现在对于研究整个北方民俗风情、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岐山面花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它将地方小吃与民俗美术融为一体,质地优良,能吃能赏;寓意深远,在平淡中体现了民生惟美,“无灾无害”《诗经•生民》的永恒主题。
岐山面花有“随俗而存”的广阔流行空间。它带着民生最广泛的善意,以做以用,以祀以赠,精致者不显贵,粗陋者不为卑,农妇自做,母教女学,不需要专业的创作人员。同时,取材用料,家常尽有,不过是借食物而表意,因此,风俗存则面花存。
(来源: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