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80004
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057号 陕ICP备06006751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0917-3376965 邮箱:baojijb@126.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手机举报app下载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企举报专区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188bet金薄宝 联系电话:0917-3376965 邮箱:bjnews@163.com
秋日时光
从A到Z
每一个字母
都有宝鸡独特的魅力
螯山属秦岭主脉,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海拔3476米,终年云雾缭绕,风云变幻,是青藏高原以东第二高峰!
灵秀宝鸡,山水宜人,北首岭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发源地,是我国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距今约 7100到5600年。
麟游慈善寺的佛教窟龛和摩崖石窟乃隋唐佛教艺术精品,始凿于隋文帝时期,窟内所刻《敬福经》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世俗佛经。
钓鱼台因西周名仕姜子牙隐居垂钓、周文王访贤而得名。景区历史悠久,山水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交相辉映。
阳光明媚的渭河上,就藏着这样一群天生丽质的精灵——白鹭,它们展着宽大洁白的翅,翙翙其羽群飞而起,呈现了一幅靓丽和谐的“水生态画卷”!
法门文化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依托千年古刹法门寺而建,距今有近1800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古时皇家牧场,今日欧陆风情,在关山草原纵马扬鞭,咥烤羊腿,住蒙古包,嘹咋咧!
北方的九寨沟和天然氧吧非黄柏塬莫属,它是休闲避暑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
宝鸡文理学院,本土的最高学府,虽然比不上那些国字号名牌大学,但是它位于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这样的文脉血统传承,傲视群雄足矣!
宝鸡八景之一“金阁流霞”所在地金台观也是金台太极源文化景区位于金台区北坡森林公园半坡处,创建于元朝末年,为明代宗师张三丰修道处,登临观中,远望秦岭叠嶂,环列如屏,翠色欲滴,俯视渭水萦回若带,山色秀丽,万千景象,一览无余。
关中八大怪里“锅盔像锅盖”说的就是咱宝鸡锅盔,出门当干粮、夹绿辣子馍、吃羊肉泡、豆花泡馍都少不了它,美滴很!
陕西省龙门洞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集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峨眉之秀丽于一身,被誉为“关中山水之奇观”,享有“第二华山”之美誉。
宝鸡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马勺脸谱是宝鸡民间工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记载了周秦文化的辉煌,曾多次代表中国走上世界美术殿堂。
凤翔是我国泥塑之乡,六营村因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派部将李文忠第六营在此“屯兵”而得名,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是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凤翔泥塑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荣登国家邮票。
宝鸡,一座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市,也是一座开放创新之城,关天经济圈副中心城市正借助“一带一路”桥头堡的契机迈向新的辉煌!
泡泡油糕乃唐朝宫廷献食天子专供,是扶风颇有名气但又不多见的风味小吃,咱们老百姓,今个若高兴,可去扶风关中风情园品尝个鲜。
千湖有湿地,梦幻如天堂,沐浴金色的阳光,沿着风奔跑的方向,漫步千湖湿地,醉在千湖的秋色里。
润德泉位于岐山县周公庙内,为一裂隙泉。临流水犹听古乐,遇崇山若仰大贤。宝鸡新八景之一,也称周公圣水,大德如泉,清流不息。
陈仓有阁,石鼓无声,九五之尊的石鼓阁乃宝鸡悠久历史文化的代表性地标。
太白山的迷人,除了它仙风道骨的气质,历代文人墨客热恋的网红打卡地标签,还有它色彩绚丽的现代油画特质,“太白秋来早,八月枫满山”。
西凤酒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是独一无二的凤香型白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苏轼咏酒等诸多典故,“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形容的就是西凤酒。
有一种团结叫众志成城,有一份力量叫万众一心,有一种精神叫志愿服务,冲锋“疫”线,“志愿红”从不缺席。
巍巍秦岭,汤汤渭水,这条从天而落的银链是宝鸡人的母亲河,流淌着宝鸡自古至今的精气神,承载着宝鸡人的乡愁,如今宝鸡打造的渭河百里画廊,已成为靓丽宝鸡的新名片!
西府老街传承了西府人最原始的记忆,以宝鸡地区饮食文化为主线,结合西府特有的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还原古陈仓历史风貌和市井生活习俗场景,将深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西府之美”一一呈现。
上古大帝,尝百草、刀耕火种、制炊具,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华夏儿女的精神之源,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而炎帝的故事就发生在宝鸡,掬一捧清亮亮的清姜河水,忆一番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
一个是高山仰止制礼元圣,一个是高风亮节鞠躬尽瘁,一个是治国大儒关学先贤。上下五千年,泱泱大中华有此四大重量级人物坐镇,治国平天下足矣!宝鸡宝地,人杰地灵,宝鸡这三大历史名人的丰功伟绩千秋万载,举世敬仰!
从A到Z,每个字母都代表着
宝鸡一点一滴的美丽
在每一个角落里深深深呼吸
去找寻千年乡愁的流年记忆
去触摸炎帝故里的悠久文化
去感受阳光宝鸡的美丽文明
……
(来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邱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