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宝鸡之宝>正文

宝鸡本土话剧《面皮》获满堂喝彩 带“热”岐山擀面皮

发布日期:2023-09-01 11:41:50 阅读量:2761

188金宝搏手机app 讯 8月30日晚,宝鸡本土原创话剧《面皮》在宝鸡大剧院首演,该剧讲述了三代人做面皮、卖面皮,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将家庭命运融入时代发展的感人故事,折射出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陕西农村的巨大变迁。

话剧《面皮》叫座,带火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贯穿剧情始终的“面皮”也受到不少观众的重点关注。提到这道在西府人眼里最日常不过的小吃,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岐山——岐山古称西岐,是周文化发祥地,自古以来农耕文明相对发达,以小麦为主的面食花样繁多,擀面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岐山擀面皮制作工艺考究,素以白、薄、光、软、筋、香而著称,面皮薄而韧,绵软而光筋。2011年,岐山擀面皮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同年6月3日,“岐山擀面皮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皮》的剧情时间跨度四十多年,而岐山擀面皮从清朝创制起距今已历300余年,因此,话剧中的重要符号“面皮”其实颇具历史,其背后的故事远不止三代人可以讲清。

据文史资料记载,岐山擀面皮最初源于康熙年间。当时岐山八亩沟人王同江在皇宫当御厨,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在烹饪实践中摸索制作出这道四季皆可食且“食不厌多”的美食,深受宫廷的喜爱。因在京城仅作为御膳,秘不外传,故取名“御京粉”。

王同江年老还乡后,人们慕名纷纷前来求教烹饪技艺,于是他在八亩沟收徒传艺,开设店铺经营“御京粉”。从此,这道宫廷小吃传入市肆民间,逐渐成为民间一道历代相传的美食,因其中有一道面的擀制工艺,故人们更喜欢称其为“擀面皮”,八亩沟村自此也成为岐山面皮加工经营基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岐山擀面皮的流传范围愈来愈广。作为岐山当地美食,它凭借开胃爽口、香辣隽永的独特风味“C位出道”,在众多的陕西美食中脱颖而出,遍及陕西城乡各地,走向全国大中小城市,甚至“火”到了国外,成为了一道家喻户晓的名小吃。

话剧《面皮》讴歌了老秦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正如剧情所述,当一碗面皮成为一个人、一家人的营生,面皮就承载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而当一碗岐山面皮发展壮大为一个产业,面皮就成为了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依托擀面皮发展历史久远、制作技艺传承连贯的优势,岐山提出“做大‘一碗面’经济,突出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两轮驱动”,并以此指导当地面皮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岐山擀面皮单品日销售量达20万张,年销售额3亿元。2022年,岐山面皮电商销售额达9.06亿元,“小面皮”成为了有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小餐饮摇身一变成为了效益可观的“大经济”。

前不久,陕西面皮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岐山县召开,业内专家、学者、企业家等30余人欢聚一堂,结合岐山县做大“一碗面”经济发展战略,齐力推动面皮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擘画了岐山面皮产业蓝图。

与会人员参观面皮、搅团等产品包装车间

业内专家教授、企业家齐聚岐山共话陕西面皮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一碗面皮在时代里调香,当面皮产业发展与县域“四大战略”规划同频共振,西岐大地上,无数奋斗者正在接续传承擀面皮制作非遗技艺,书写着面皮产业兴旺致富的锦绣文章。9月12日,话剧《面皮》将赴铜川市参加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角逐,必将带动岐山擀面皮这一风味美食走进省内外更多人的视野,岐山将蓄势而动抓住机会,坚持以擀面皮为重要驱动,在推动县域“一碗面”经济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昂首阔步,奋进再出发。(崔海燕 容妍)

编辑:李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