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80004
陕公网安备 61030302000057号 陕ICP备06006751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0917-3266271 邮箱:baojijb@126.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手机举报app下载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企举报专区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地址:宝鸡广电传媒大厦 联系电话:0917-3266271 邮箱:bjnews@163.com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宝鸡“四普”工作有序推进。截至目前,我市共完成麟游、扶风、岐山、眉县、太白5个县的实地调查工作,共普查文物点1656处,其中复核“三普”文物点1498处,新发现文物点158处。
近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宝鸡,十余家中省媒体记者变身普查员,深入岐山、扶风一带的周原腹地,穿行西府乡村、田亩垄畔和山地窑洞,考察几处“四普”新发现的文物点位。让我们跟随采风团的脚步,去领略宝鸡新发现文物点的魅力。
承载家族人文传统的沈公祠
近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宝鸡,十余家中省媒体记者变身普查员,深入岐山、扶风一带的周原腹地,穿行西府乡村、田亩垄畔和山地窑洞,考察几处“四普”新发现的文物点位。让我们跟随采风团的脚步,去领略宝鸡新发现文物点的魅力。
沈公祠为三进院落,由门楼、前殿和后殿构成,坐北朝南,南北长35米,东西宽20米,面积约为530平方米。建筑整体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屋面施灰瓦,正脊有砖雕花卉。殿后檐处施有木制屏风,上书“报本堂”,屏风上悬一块木匾书“容声宛在”。后殿同样面阔三间,前檐立石碑一通,碑面刻有“盖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其势分虽殊,其报本追远之心上也……开名于后以垂不朽云尔”等字迹,落款“道光三十年岁次庚戌梅月”。碑文记述沈氏家族源于湖广武昌府江下县,迁居岐南庵营(即现址),清道光年间修建沈公祠堂。一位年届八旬的沈姓老人,为记者采风团详尽讲解了沈公祠的由来和他们家族的故事。
原来,在明万历年间,湖北武昌人沈缙在担任凤翔知府期间,见属地岐山庵营古镇庙宇清肃、土肥水美、民风淳朴,独具江南风韵,便举家迁居于此。后来,沈家门族人便自力更生,组织乡亲发展黄酒、油坊、磨坊等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富民一方。到了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沈家族人为纪念先祖沈缙,便在庵营古镇东城门楼以北建起沈公祠堂,置有前后殿各三间,后殿挂有祖案,门口题联“宣赞德猷敦劝嘉礼,流播天泽发挥人文”,即由当朝宰相瑞常为一品大员沈子辉所书。新中国成立后沈公祠堂曾经作为村级学校教书育人,1954年,庵里乡成立,学校移到附近的资福宫,沈公祠堂便成为乡政府所在地。
老人介绍,沈公祠堂于清道光年间修建后,百余年来没有修葺。2016年初,沈姓族人筹集资金20余万元对祠堂进行了修复,每年族人都要在此追念先祖。
见证“三线建设”工业史的窑洞工厂
申新纱厂窑洞车间遗址,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宝鸡以纺织业支援国家抗战的岁月,而新普查到的陕西省胜利机械厂旧址,同样以窑洞工厂的面貌见证了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一段工业史。
10月31日上午,细雨绵绵,位于扶风县的陕西省胜利机械厂旧址,厂区土崖下隐藏着数孔窑洞,洞室高大宽敞,互相连通。走进深处,伸手不见五指,记者团在宝鸡普查队员引领下,打着手电筒,仔细勘查窑洞内部情况:锈迹斑斑的配电箱、角铁和管道,上世纪70年代工人留下的安全帽及散落在地上的金属残料……无不说明这是一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留下的工业遗址。
原胜利机械厂职工吴文戈,给大家讲述了一段在西府深山里创建工厂进行国防战备的往事。
他说,所谓“三线建设”,简而言之,是国家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沿海(一线)、中部(二线)和西北、西南地区(三线)进行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当时,各地以省、自治区为单位建立起地方制造常规武器装备的军事工业,俗称“小三线”地方军工厂,陕西省胜利机械厂就诞生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1965年陕西省机械局将厂址选在了扶风县城南五峰山下,厂区依山而建,沿山分布,在当地村民居住的窑洞基础上开挖建设高射机枪弹生产基地。1965年开始至1971年先后开挖了大小14个窑洞,其中5个生产窑洞、3个办公窑洞、3个锅炉安装窑洞、3个动力配电设施窑洞。窑洞工厂在五峰山脚下一字排开,5个生产窑洞深约60米,整个窑洞体系占山体面积约10800平方米。1971年元月,窑洞开始投入生产使用。到1983年底结束生产,胜利机械厂窑洞工厂历经13年运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吴文戈满怀深情地回忆说:“1965年建厂初期,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打土垒、挖窑洞,凭着‘愚公移山’的意志,历时四年完成了土建和设备安装任务。”
对于胜利机械厂窑洞工厂的文物意义,普查队的老师说有“科技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窑洞是中华民居史上标志了一个古老时段建筑水平的居住形式,也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传统居住形式。窑洞都是依山而建,在天然土壁上水平向里凿土挖洞,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它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地质地貌结构,利于科学研究。
与古公亶父迁岐有关联的岐阳遗址
10月31日下午,记者团一行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岐山县岐阳遗址区。这是“三普”发现的遗址,而“四普”工作进一步确定了其边界。
在岐山县岐阳村,岐阳遗址区静憩在一片农田中。记者紧跟普查队员从遗址东南角向遗址中心行走,一名普查队员提醒大家,要注意四处查看,也许会有意外发现。不久,有人便在垄畔土层中发现了一块灰色陶片,又有人找到了一件疑似打磨过的石器。
“你们的运气可真好呀!”经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王颢辨认,这些东西都是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残片和粗加工的石器,距今约7000年。“从这次普查新发现的文化层来看,这处遗址的时间跨度又往前提了1000年,遗址的范围也从‘三普’时的6万平方米扩展到了33万平方米。”王颢说。
王颢接着向记者团介绍了“四普”岐阳遗址的相关情况。岐阳位于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七组东南约700米的祝京水库南岸台地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较为平坦。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在遗址区内地表上可见到大量的陶器残片,总体西南侧遗物较多,近水库坝面地表遗物逐渐减少,主要为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遗物。本次调查在遗址南侧断面发现暴露文化层,开口距地表约1.5米,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高圈足深腹罐陶片底部,细砂红陶,通体饰细绳纹,判断应为老官台文化遗物。此外还采集有石器、老官台文化陶钵、仰韶文化陶罐、龙山文化陶罐以及西周陶罐、鬲等。该遗址范围大、暴露面多、内涵丰富,对研究岐山县新石器时代及商周人类分布及其活动有重要价值。
那么,岐阳遗址与古公亶父迁岐有何关联呢?据宝鸡“四普”相关考古信息披露:周族在古公亶父之前数代,都住在豳(bīn)地(今陕西省彬州市、旬邑县一带)。至商朝末期,古公亶父率领周族南迁,居于岐山下的周原(今岐山、扶风一带)。此后,古公亶父发动人们在这里建立城邑宫室,以邑为单位居住,设置官吏,革除旧俗,奠定了周人国家的雏形。岐阳遗址距离新发现的王家嘴先周城址直线距离约10公里,此外这次调查的宫里和宫里西南遗址距离岐阳遗址较近,两者均位于岐阳遗址西南侧,调查表明宫里西南遗址有丰富的西周早期陶片。岐阳遗址距离周原核心区、周太王陵和三王殿都非常近,结合文献来看,岐阳遗址很可能与古公亶父迁岐有关。
当前,全市其他县区的文物普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中,期待这场探索之旅能取得丰硕成果,带给人们惊喜。(宝鸡日报 巨侃)
编辑:李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