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本地>正文

宝鸡:连民心 解难题 促发展

发布日期:2023-10-30 08:43:25 阅读量:2439

微信图片_20231030084034.png

宝鸡市金台区张家底滑坡治理工程。陕西日报记者 秦骥文/图

“我之前向人大代表联络站的进站人大代表反映社区内老人多的情况,希望能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条件,为我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没想到,很快就有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月19日,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联盟社区居民闫新华说,“现在,我们老两口不想在家做饭了就去日间照料中心吃,不仅方便还便宜。日间照料中心组织的丰富活动,也为我们的退休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近年来,宝鸡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推进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通过9182名各级人大代表进站常态化履职的生动实践,实现社情民意更畅通、代表履职更高效。目前,宝鸡市建成镇(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116个、村居联络站502个。

高粱丰收映红致富路

宝鸡市凤翔区柳林镇是中国凤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这里的农户大多有着种植酒用高粱的习惯。但由于技术粗放、新品种推广速度慢、机械化收割程度低,近年来,柳林镇高粱种植面积逐步减少。

“我们村很适合种植高粱,能不能依托高粱种植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凤翔区人大代表刘永强在柳林镇宋村走访调研时,收到群众这样的建议。刘永强觉得,这也许是一个发展当地村集体经济的突破口。

“西凤酒城就建在我们镇上,建成后将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丝路名酒城、产城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发展高粱种植产业。”刘永强说。

在镇党委的统筹安排下,柳林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的进站代表分别到宋村、干河村、屯头村、河湾村等村入户走访,与群众商讨如何种植高粱才能稳定增收。在充分听取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镇党委与各村党支部多次研判,提出了建设“中国高粱第一镇”的目标。

柳林镇主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接,选取了晋杂22、吉杂141等11个适合在柳林镇生长、满足酿酒品质的高粱品种,并挂牌成立高粱种植技术培训学院,开展大场大户技术培训指导和高粱种植专业人才培养,为高粱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一个个建议的推动落实,温暖了民心,赢得了民心,更凝聚了民心。“与群众深入交流、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开阔了我们发展产业的思路。”刘永强表示,柳林镇探索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推动高粱种植,今年全镇高粱种植面积突破2.5万亩。

“新品种结出的高粱颗粒饱满、耐旱、抗倒伏,每亩产值可达1700元。”宋村村民张登科说。

用心用情守护群众安全

“以前,一到下雨天我就睡得不踏实,总觉得能听到土块从坡上滚下来的声音。”陈仓镇团结社区一组居民杨会岐说,“现在,治理工程马上就完工了,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时有石块滚落下来。”

杨会岐说的是张家底滑坡点。这个滑坡点东西长180米,属于大型滑坡隐患体。这个土坡上的引渭渠于20世纪60年代修成。由于坡崖较陡且年久失修,自然风化严重,一遇到强降雨天气,这里经常会发生滑坡。今年,一场连续高强度降雨后,这个年久失修的土坡不仅坡体发生了沉降,坡面上还出现了多道裂纹。

杨会岐将这个问题反映给了陈仓镇第三人大代表联络站进站代表、团结社区一组组长石积林。

“我一直关注着这个土坡。”石积林表示,这个土坡一旦发生滑坡,就会直接威胁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石积林现场查看了裂缝情况后,迅速将情况反映给社区和镇人民代表大会。社区党委及时组织人员对坡体进行了紧急临时处理,给易滑坡地段覆盖上防雨布,防止表层土进一步滑落,同时设置警戒线和警示标识禁止行人靠近。之后,人大代表及社区党委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提出治理意见建议,争取到治理资金700余万元。

经过前期的勘察及施工设计,2022年4月,张家底滑坡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工程今年11月就能完工,松动坡体带来的滑坡风险将被彻底排除,附近2000余名居民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陈仓镇第三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张胜利表示,联络站2015年建成,现有四级人大代表28人,共联系服务群众2.33万人次。联络站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围绕调查研究、意见建议、为民办实事三个重点,推动形成“群众常来、代表常在、民意常听、实事常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常态”。

志愿服务让群众生活更有温度

上门理发、缝补衣物、开锁、修理家电……在千阳县城关镇西关社区,8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到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领取一张“义点亮”志愿服务卡。有了这张卡,老年人可以在辖区内志愿服务商户点享受各种暖心服务。

“西关社区住着3253户9568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5.8%,独居、残疾等特困老年人很多。”西关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罗晨兰说,“为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我们经常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一线倾听老年人呼声。”

西关社区居民赵宜侠的老伴今年81岁,由于患有脑梗,行动不便。赵宜侠经常要搀扶他去楼下的理发店理发。罗晨兰在走访中了解到,2022年初,由于天气寒冷,路面湿滑,老人3个月都没有下楼理发。罗晨兰便想着把志愿服务与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结合在一起,更好服务社区群众。

于是,罗晨兰组织进站人大代表和社区网格员分批走访了辖区内320多户老人,倾听他们的需求并列出清单,针对部分残疾、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微小困难的现状,组建了由人大代表牵头、社会力量参与的“义点亮”志愿服务队,通过“社区+商户+志愿者”的形式,提供志愿服务平台。

“现在,我老伴想理发,只要我打一个电话就行了,不仅方便,还免费。”说起“义点亮”志愿服务队,赵宜侠赞不绝口。

截至目前,西关社区设置了6处志愿服务点,有580位老年人拿到了“义点亮”志愿服务卡。“义点亮”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累计为群众提供上门免费理发300多次,全部服务点共计服务居民1300人次。

如今,“义点亮”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对象已经逐步扩大至留守儿童,服务方式也从“特定时间服务”拓展到“随叫随到点单式服务”、从“在社区服务”拓展到“对社区服务”,搭建起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格局。

西关社区还设置了心愿征集箱,共征集微心愿200余件。“驻站人大代表征集、帮助居民实现微心愿,将社区与‘双报到’单位联合,给有困难和有需求的群众送去折叠床、电饭锅、按摩仪等用品,满足群众所想所需。”罗晨兰说,“我们也将全面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力求新作为,展现新面貌,创建新品牌,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形式多样的履职活动,在四型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作用。”(陕西日报)

编辑:李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