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本地>正文

中国文化报丨宝鸡市凤翔区:“泥耍货”变成“聚宝盆”

发布日期:2023-04-06 16:12:19 阅读量:2593

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依托富有地域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遗资源,将其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通过非遗工坊的建设,打造中国泥塑第一村——凤翔泥塑民俗村,以“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收,在兴文化、树新风、抓产业、促振兴中勾勒出乡村幸福画卷。

▲ 工坊一隅  凤翔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技术创新,紧跟市场,扩大品牌效应

“今年央视春晚吉祥物‘兔团团’的设计采用凤翔泥塑的传统纹样,为此,我们专门新设计了五款生肖兔泥塑。”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胡新明表示,凤翔泥塑不能总守着祖宗留下的样式不去发展,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在融入现代生活中创造财富。

说起非遗创新和树立招牌,不仅是胡新明,老一辈的泥塑传承人胡深、胡永兴等在延续非遗生命力的同时不忘推陈出新,后起之秀胡小红、韩建斌、胡锦伟等亦是不断进取,接力做强做大产业化链条,开拓市场。

▲ 凤翔泥塑作品:大座虎 凤翔区文化和旅游局供

韩建斌是胡深的外孙,大学毕业后坚持泥塑创新之路,并不断强化品牌意识。他说:“泥塑制作并非一成不变,应注意随时代而有所精进地变化表达方式,这样的作品才是独一无二的。”为此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主打个性化的泥塑产品,深得年轻消费者喜爱。

“‘抱月’的设计通过玉兔与月亮的组合,打破以往对传统凤翔泥塑单个物象的固定认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90后”传承人胡锦伟说,“为贴合当代人的审美,我将现代流行元素融入传统泥塑,还将国潮风与泥塑巧妙融合……”

“年轻一代手艺人的接棒,为凤翔泥塑注入新鲜血液,也必将继续引领凤翔泥塑走向新纪元。”凤翔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不断出台奖励措施,鼓励村民开拓创新,在加大传承人培养力度的同时,支持工坊在创新中的积极作为。

现如今,凤翔泥塑已形成五大类300多个品种,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认证”、首届中国旅游产品大赛金奖、首届中国吉祥文化艺术节金奖等40多项大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给儿童最好的礼物”,泥塑工艺品更是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工坊作品展示厅 凤翔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产业集群,壮大规模,强化工坊引领作用

穿过镌刻有“泥塑村”几个大字的木制牌楼,村中右手第一家即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的传习所、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工坊、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多块牌子的加挂,书写着一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泥塑推广之路上的坚定足迹。

“作为村中的非遗产业带头人,胡新明带领村民,以他创办的新明泥塑工坊为龙头,多年来致力于泥塑的产业化道路扩展,奋力开发市场,形成了以文创聚集、非遗横向联合嫁接、产品生活化和多样化规模生产为主的发展模式。”陕西省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部主任白拴锁说。

▲ 凤翔泥塑作品:钟馗嫁妹 凤翔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胡新明介绍,工坊通过实行“合作社+公司+艺人+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泥塑艺人在秉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并将技艺分享、传授给其他泥塑从业者,大家一同做强做大市场。

“如今六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泥塑的制作和销售,形成年产量10万件的规模,带动泥塑从业者近百户,全村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拉动相关包装、电商、餐饮、旅游等行业收入达700多万元,提供劳动就业岗位300多个。”凤翔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说,过去一年中,当地人均增收0.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5万元,六营泥塑村成功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 凤翔泥塑研学活动 凤翔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文旅融合,多元化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早就听说凤翔泥塑,今天一见果然震撼,不仅是全村家家制作泥塑的壮观场面,还有陈列馆里的各种泥塑,让人大开眼界。全开放的制作流程,也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带着家人来六营村旅游的张先生说,在泥塑村吃、住、玩十分方便,而泥塑体验更是让孩子流连忘返。

近年来,凤翔泥塑在当地文旅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带动了一批像胡新明这样的“守艺人”,推进了非遗产业发展,更壮大了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凤翔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六营村在建成集泥塑生产、收藏、演示、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民俗艺博园和“传承人之家”的基础上,通过举办凤翔泥塑文化艺术展演、泥塑绝活邀请展、凤翔泥塑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研讨会、凤翔民间工艺绝活大赛等活动,以及建立研学基地和传统文化体验基地,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全省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

▲新明泥塑工坊组织女职工参与全县泥塑绝活大赛 凤翔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如今,六营村不仅是泥塑加工和销售的集散地,还是游览和参观的热门地区,是多所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每年接待各大艺术院校和高校的学生采风团和社会调查活动达百余次,泥塑已经从产品转变为带动当地旅游业、餐饮业和住宿业同步发展的旗帜。面对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六营村形成了非遗产业促进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带动非遗产业的文旅整合链条,通过走出去交流和展览、请进来举办文化节等活动的方式,步入文旅融合发展“快车道”。

“深挖地方文化、整合非遗资源、打造精品旅游,是文旅融合带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有效之路,也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不但让遗产“活”起来,更要成为推进产业兴旺的“聚宝盆”。(中国文化报)

编辑:李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