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本地>正文

光明日报丨宝鸡:公共文化服务为群众幸福生活添彩

发布日期:2022-11-12 09:17:20 阅读量:2830

陕西宝鸡,一座因文化而兴的城市,有着“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中国”二字就最早见于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当中。进入新时代,宝鸡公共文化秉承周风秦韵、山水文脉和时代精神,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奋力作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2013年11月,宝鸡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近日,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消息,宝鸡在25个西部城市中以高分获得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优秀等次,成绩位居西部前列。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公共文化设施改善让市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8月的清晨,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绿树成荫、草木葱茏,书香伴着花香,经典与时尚融合,古朴的工业风与现代艺术气息相得益彰。这座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科技馆、青少年宫、音乐厅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中心园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恺先生担纲设计而成,是宝鸡新的文化地标和市民“打卡”地。

image.png

宝鸡市文化艺术中心,资料图片)

每天8点钟不到,宝鸡市图书馆门前就排起了一条长长的队伍。张丽是一名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应届大学生,暑期在图书馆自修室读书学习是她假期每天必备的“功课”。“新建成的市图书馆环境优雅、座席充足,各类工具书齐全,条件不亚于一些大城市的图书馆,备考期间我每天都要过来。”张丽对市图书馆的馆舍环境不住地称赞。

如果说张丽只是为了备考成为一名“临时”读者,那市民陈师傅则见证了市图书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师傅今年53岁,平时喜欢看书,图书馆是他周末业余时间最常去的地方。“原来的图书馆面积小、座席有限,随着城市东扩,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如今市图书馆位居城市中央,配有自助办证机和自助借还机,可以随借随还,非常方便。”陈师傅说。

“自2019年11月新馆建成开放后,市图书馆面积由原来的3800平方米扩大至28000平方米,日均进馆读者增至2100多人次。”宝鸡市图书馆副馆长陈碧红介绍,2021年又开放了自助借阅区,建成了数字阅读体验中心,并延长开放服务时间,为图书馆人气再添一把火,使来馆读者数量和借阅册次持续攀升。

位于城市文化中心园区的宝鸡市群众艺术馆,拥有12000平方米的场馆面积,相比几年前的老馆,面积扩大了4倍,还建有美术展厅、小剧场、非遗陈列馆和各艺术门类培训教室等,完善的硬件设施让这里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殿堂”。

“艺课零距离”全民艺术普及培训线上报名短短几天就报满了。开课的第一天,来自宝鸡市各社区的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迈着欢快的步伐走进三楼培训教室,在这里,他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参与合唱、舞蹈、美术、器乐、形体模特等十多门艺术课程,中老年周内班、职工周末班、假期少儿班分别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艺术需求。

一位连续参加两期葫芦丝培训的爱好者,演奏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级,在参加培训的同时,他还在所居住的小区组建了葫芦丝学习群,一边学习一边向小区群众教授,让更多人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福利”。“文心匠集”文创集市、广场纳凉晚会、“周末音乐剧场”、“露天电影”、“天文观测”、“书法绘画展”等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也让近百万市民走进城市文化中心园区,接受文化艺术的浸润。

近年来,宝鸡秉承“文化为建筑铸魂 建筑为艺术添彩”的理念,投入30多亿元相继建成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宝鸡大剧院、宝鸡美术馆、千阳大剧院、张载纪念馆等文化地标,全市14个文化馆、13个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116个镇(街道)、1323个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达到100%,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至1784.4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增效,实现了从“保基本”到“高品质”、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蝶变,为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设施先行、服务引领之路。

除了“高大上”的文化设施,宝鸡还着力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打造了一批“小而美、舒适化”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会客厅、24小时城市书房、红色公益电影院、景区书吧……这些散布于城市角落的文化空间,都点亮了城市之美,让公共文化触手可及。

从“过年吃肉”到“周周吃肉”

——文化惠民让高品质演出“飞入寻常百姓家”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文艺演出行业受到极大冲击,针对一些演出场馆闲置的现状,宝鸡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借鉴东部城市剧院运营经验,采取“政府+专业机构”办法,招标引进西安演艺集团运营宝鸡大剧院、宝鸡音乐厅,每年邀请国家级和省级专业院团演出130余场精品剧目和多场文化艺术普及活动,成功探索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繁荣演艺市场的发展之路。

宝鸡音乐厅,资料图片)

今年5月13日晚,宝鸡大剧院和宝鸡音乐厅常态化演出暨2022演出季启动仪式在宝鸡大剧院举行。由西安演艺集团倾力打造的精品舞剧《门》作为演出季首场演出精彩上演,极具东方美学韵味和中国传统文化意境,让观众穿越时空徜徉于气度恢宏、开放自信的盛唐气象中。这是继2020年10月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在宝鸡大剧院隆重举行后,高水平常态化演出的“艺术之门”又一次开启,话剧《平凡的世界》、杂技剧《第三战队》、中央民族乐团国乐专场音乐会、赵季平作品专场演唱会、元杰钢琴音乐会等演出相继上演。

“原先只能在一线城市欣赏到的高雅艺术,现在在自己家门口就能看到,以前过年才吃的‘肉’,现在周周都能吃到。”一位观众看完演出后有感而发。

逢年过节的文艺大餐如今成了市民群众的家常便饭,看演出、听艺术讲座成为宝鸡人的“潮”生活。“引进这么多优秀剧目,确实很精彩,希望票价能再优惠点”一位市民通过广播电台热线栏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关注陕西文旅惠民微信公众号,点击右下角购票,每场演出票价最低可优惠至10元……”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通过电波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详细介绍了宝鸡大剧院、宝鸡音乐厅惠民票购买办法。

为了能让更多基层群众能看上戏,自2017年起,宝鸡市政府就出台了“群众看戏、政府买单”惠民政策,作为全市民生工程“十件实事”之一,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采购文化惠民演出1200多场次,“送戏下乡”覆盖宝鸡市每个镇、村、社区。2020年以来,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建立文化惠民演出多方评价机制,变过去政府“送菜”为群众“点单”,演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群众想看什么,文艺工作者演什么。

百姓叫好、市场叫座,大大激发了文艺院团内生动力。宝鸡市艺术剧院邀请著名军旅剧作家唐栋编剧、北京舞蹈学院宝鸡籍教授张建民导演,以宝鸡青铜历史文化为题材,编排的大型原创舞剧《青铜》亮相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闭幕式,被誉为“讲好陕西故事的生动实践”,受到业界高度评价。

宝鸡市、县院团先后推出了秦腔《周原儿女》《望鲁台》《焦裕禄》《甘棠清风》《喜铃》,话剧《追赶太阳的人》《十二个人》等优秀剧目,一部部讲述宝鸡历史、弘扬英雄模范、反映脱贫攻坚的精品佳作,在广阔舞台传播宝鸡声音、反映时代巨变、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从“棋牌室”到“传习所”

——在建设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其他地方相比,宝鸡农村的文化传习所多、村史馆多、才艺培训班多,棋牌室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专家组的带队领导在宝鸡实地调查后深有感触地说,宝鸡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注重群众参与和传承,在乡村我们明显能感受到群众蓬勃的精神面貌。

宝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边雅妮表示:“我们始终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文化培根铸魂、文化引领发展、文化润泽民生,传承发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宝鸡市政府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有124个,其中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57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宝鸡民间社火,还曾先后出访德国、泰国、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宝鸡农村参与群众最多、传承最为久远的一项民俗活动。

位于宝鸡市区北部13公里的陈仓区翟家坡村依托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了社火广场、社火文化长廊和社火传习所,举办社火把杖、脸谱、服装学习班,聘请了一批民间社火艺人现身说教,传承社火装扮技艺,不仅年年春节组织社火游演,还多次受邀参加省市非遗展演活动。

1641284720961728.jpg

翟家坡村社火游演,资料图片)

翟家坡村以传承社火文化为核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增设社火体验区,开发亲子农场和农家乐,2020年以来,共组织演出100余场次,每年接待游客人数3万人次,年增收120多万元。社火这个古老的艺术,让翟家坡村旧貌换新颜,村上老支书动情地说:“自从建起了社火传习所,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赌博、喝酒的也明显少了,年轻人都争着要耍社火,不仅鼓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2022年冬奥会期间,奥运冠军谷爱凌头戴虎头帽的照片走红网络。“咱们的虎头帽亮相冬奥会了”一时间成为千阳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虎头帽、虎头枕外地客商喜欢的不得了,今天又是100多个订单,活儿多的做不完”,在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西秦刺绣展厅内,非遗传承人李惠莲兴奋地说。闫家村是国家非遗项目西秦刺绣的主要分布区,走进闫家村,随处可见造型夸张、色彩艳丽的刺绣文化“景观”。

近年来,宝鸡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单位大力传承刺绣文化,发展刺绣产业,通过组织刺绣技艺培训、成立刺绣合作社、开发刺绣新产品、举办刺绣香包节,让小小绣花针变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金箍棒”,仅闫家村就成立了大小8家刺绣合作社,招收周边“绣娘”240多人,帮助更多村民走上幸福小康之路。2019年,千阳县的“西秦刺绣助力精准脱贫行动”年产值就达到7800万元,入选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项目。

目前,宝鸡市已建成12个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19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成功打造凤翔区六营泥塑村、金台区西府里文化艺术村、岐山县北郭民俗村、小营挂面村等一批特色“非遗村”,非遗产业做“火”了乡村振兴大文章。

此外,眉县弘扬传播“关学”经典,将“关学”文化纳入课堂教学。麟游县创建“楷书之乡”,把书法艺术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和中小学教育。千阳县发掘燕伋(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故里品牌资源,积极弘扬尊师重教好学风尚。凤翔区大力发展民间工艺美术,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化、产业化,形成了文化建设“一县一特色”。宝鸡市建成以当地人文历史、村风村俗为主题的村史馆、家风馆160多个,90%的行政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成为宣扬和实践文明乡风的新载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壮阔蓝图,开启了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十四五”期间,宝鸡将继续奋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宝鸡样板”,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优、精品生产能力强、城市文化美誉度高的西部文化强市,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绚丽的华章。(光明日报)

编辑:李雪彤